专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古老箴言,始终蕴含于江苏文脉的肌理之中。当名匠大家将毕生心血凝于指尖,当青年才俊以赤诚之心承接衣钵,那一盏盏名为“守正创新”的文化星火,便在水韵江南的沃土上联结成不灭光芒。
蓼蓝匠心永续,青出于蓝常新
——专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
创建国内首家蓝印花布专题博物馆,申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南通蓝印花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室获评人社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说起蓝印花布,绕不开吴元新这个名字。
从儿时耳濡目染看奶奶和母亲纺纱织布,到十几岁去工厂做正式学徒;从后来前往院校深造、走上传承道路,到广纳贤才、发动更多力量让这一抹蓝白色彩走遍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元新在传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道路上坚守了整整50年。
近日,吴元新与他的几位徒弟应邀接受了采访,生动讲述了一段“蓝白色”的传承故事。
吴元新指导汪训虎(右一)设计纹样
以学术立会:“边收藏边研究边传承”
“靛蓝千古事,灿烂今日花。神功何所在,南通找吴家。”1996年,吴元新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欣然为蓝印花布博物馆题词,并鼓励吴元新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蓝印花布实物资料,进一步做好传统印染技艺的家族式传承。
“蓝印花布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各朝各代的发展变化中,其实有大量优秀的蓝印花布作品流落在民间各地。”吴元新小心翼翼地拿起手边一块明显已有年代痕迹的蓝印花布向记者展示。普通人觉得不起眼的一块旧布料,在传承人心中却是块宝。
担任过1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吴元新,始终不曾忘记中国民协的根本任务——“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50年来,他坚持“边收藏边研究边传承”。
吴元新带着女儿吴灵姝走遍全国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大量的蓝印花布实物资料。从江苏到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截至目前,他们已收藏实物作品6万余件,涉及纹样20余万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收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研究。”白天做传承,晚上做研究,几十年来,吴元新的生活十分忙碌。吴元新及其工作室先后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等著作20余本,既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也为后续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有力借鉴。
2019年首轮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吴元新与汪训虎成为入选师徒。
汪训虎说:“跟着吴老师学习蓝印花布工艺已有十几年了。除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吴老师还要求我再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吴老师的鼓励下,2019年我又考取了北京服装学院的博士,如今已顺利毕业。”
在蓝印花布的创作中,汪训虎也尝试将生活元素融入蓝印花布题材。当下“苏超”热度正高,他在吴元新的指导下,把足球元素、南通队队徽狼头形象等融入图案设计。此外,他还从国内外的印染工艺、设计作品中吸取养分,在图案的题材、造型、构图等方面进行创新,对刻版工具、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优化。与此同时,他还尝试为蓝印花布寻找更贴合当代人需求的使用场景,由此再进行蓝印花布产品的研发、推广,拓宽蓝印花布的创新维度。
“一款好产品,设计只是第一步,还要做好市场转化、推广运营和职业规划,让从业者能体面生存,才能更好地坚守这份事...
会员内容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